名医苏荣扎布 名医苏荣扎布 2020-07-20 14:35:17

苏荣扎布,男, 蒙古族,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国医大师,他编写出10 几部蒙医学理论著作,树立起蒙医现代化的里程碑,使古老的蒙医学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1929年12月出生在镶黄旗牧马人策格米德和妻子阿拉坦格日乐家里。苏荣扎布父亲策格米德和母亲阿拉坦格日乐先后有过12个孩子,除了大儿子宝日夫和小儿子苏荣扎布外,其他孩子都相继夭折。在苏荣扎布7岁那年,年仅51岁的策格米德突然患上重病撒手人寰。此后不幸接踵而至,在他13岁那年母亲去世。16岁时,哥哥被抓去当兵,不到1年在兵营里染上天花病去世;母亲染上传染病卧床不起,后来也去世了。短短9年,苏荣扎布失去了所有亲人,成为一名孤儿。而此时的他也感染了传染病,他的伯父贡布担负起了照顾他的责任。1943年3月,他们开始了隔离生活,4个月后,苏荣扎布慢慢痊愈了,但他的伯父却因感染传染病离开了人世。

后来,苏荣扎布到姨妈家继续调养身体。生活的磨难让他过早懂事,他把母亲的临终嘱咐“你要念好书,将来学医”牢记在心。他也下定决心,要完成母亲的夙愿。

解放前,寺庙是培养蒙医人才的地方。解放后,蒙医教育才逐步从传统师承方式向正规学历教育过渡,高等学府成为培养现代蒙医人才的摇篮。而苏荣扎布,就是这一历史过程的亲历者和重要的参与者。

病愈不久,姨夫将苏荣扎布送到当地的一家寺庙。他先后拜2位医生为师,学习蒙文、藏文,攻读蒙医理论和临床基础知识。在6年时间里,他从蒙医《四部医典》开始学,攻读了大量的医经药典,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老师巴瓦的生活十分节俭,心地善良仁慈,虽然自己不富裕,却乐于帮助别人,行医时遇到生活特别困难的人家,还会让徒弟们送去米面、肉食。老师优秀的品行成为苏荣扎布日后行医的榜样。

1949年5月起从事蒙医临床工作,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独自行医的苏荣扎布多次参加卫生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传授现代西医学知识以及梅毒等常见病的专业防治知识。只接触过蒙医学的苏荣扎布参加培训后,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萌生了到当时的明安太仆寺旗医院工作的念头。巴瓦老师积极鼓励他,并给他装了一大袋子近百种药物,还送给他一些蒙医书籍和药方,并告诫他:“继续读蒙医学理论书籍,做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医生是将他人从死亡线上拽回来的人,这是医生永远的使命。对那些遭受病痛折磨的人,一定要像对待自己亲兄弟一样。”苏荣扎布一直把老师的教诲铭记在心。

来到明安太仆寺旗医院后,苏荣扎布以扎实的理论功底、高超的医术很快在当地有了名气。1957年春天,他被派到呼和浩特市参加蒙医进修培训,他的人生从此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进修培训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进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系,成为了一名教师。

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系首次招收蒙医班,不到30岁的苏荣扎布成为首届班主任,全面负责班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政治思想工作,还讲授《蒙医诊断学》课程。上苏荣扎布的课,学生们感觉很轻松,因为他总是能把生涩的医学术语和原理讲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之初,没有教科书,他就和其他老师一起翻阅医学典籍,并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编写了蒙医学最初的正规教材《蒙医诊断学》,《蒙医治疗原则与方法》等。

1972年,系领导将编写《蒙医内科学》教材的重任交给了他。他翻阅了大量书籍,走访了多名蒙医和专家,1979年组织编写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在此卷中他撰写了《蒙医内科学》,《蒙医治疗原则》等章节。最终完成了这部蒙医教育历史上第一部《蒙医内科学》教材。该教材在1980年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16万字的《蒙西医结合心脏病学》,1980年出版发行,为蒙西医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本很好的参考书;1984年组织并担任总编,主编的《蒙医实用内科学》共计45万字,1977年出版发行,1981年获自治区科技成果2等奖;1985 年,苏荣扎布组织编写了第一套包括25门学科的蒙医药高等院校标准化教材,有100多位蒙医药专业教授参与了这次教材编写工作中。1988年,这25门学科的蒙医药高等院校统编教(64万字)已出版发行,获得了全区普通高校优秀蒙文自编教材1等奖。苏荣扎布组织编写的这套包含25门学科的教材为蒙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苏荣扎布担任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总编辑。这套蒙医药教材结束了蒙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内容不统一的历史,同时也为蒙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填补了一项空白,对诊断标准的统一化、临床教育的规范化、人才培养的正规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此外,苏荣扎布还组织编写了《蒙医学治疗原则和方法学》《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卷》等著作。多年来,由他担任主编、副主编,编纂论著10多部,他亲自撰写的就有300多万字。他从事蒙医教学工作期间,培养出大批蒙医药学人才,如今不少人已经成为自治区乃至整个蒙医药学界的知名专家。

苏荣扎布除编辑蒙医学教材外,还出版了《蒙医学六基症及分类》《论蒙医学整体观》等8部医学理论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对蒙医学理论进行了阐述和总结,还提出了“六基症”为核心的新学说,从而归纳升华了基于阴阳学的现代蒙医学整体观理论,给历经几千年风雨的蒙医药赋予了现代医学色彩。

苏荣扎布归纳出:蒙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是以阴阳五元学说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所谓整体观,就是把人体和自然界作为对立统一的整体,人体本身就是这一庞大体系的缩影。六基症理论则把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黄水、虫(细菌、病毒、微生物)6种。新学说的提出为现代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贡献。

苏荣扎布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对诸多病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和解释,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在临床医疗中也得到了满意的验证。他还根据临床经验研制出不少有效方药,如赞丹11味、术沙7味、扎索11味、七味广枣散、满纳嘎乌日勒等,有的被收录到《中国药典》中。

苏荣扎布在治疗心脑血管方面的医学成就概括起来就是:提出了以“三根为核心”的心脑血管病整体观和“给血管活血化瘀”的临床治疗方法。这一新学说的提出,发展和完善了现代蒙医学理论体系。

苏荣扎布认为,赫依、希拉、巴达干是人体赖以进行生命活动的3种能量和基本物质,简称为“三根”(概括为阴、阳、气)。正常情况下,“三根”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所以人体功能得以正常运转。心脑血管病的内因主要是由于“三根”之间失去平衡,相互交搏,功能紊乱,窜行于心与主脉,气滞血瘀,引起心律失常、心悸、眩晕、胸痹等。因此,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整“三根”,使之趋于平衡的过程。

1996 年,苏荣扎布退休。由于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特别多,他便开了家门诊,为远道而来的患者诊病。同时,他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还带着学生,每周给他们上课,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的学术经验传授给他们。2007年,他被评为“内蒙古首届十佳杰出人才”,并获得20万元奖励。他没有留下一分钱,而是把这些钱捐给了内蒙古医学院和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医疗教学科研基金。

2009年6月19日,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联合举办的首届30位“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苏荣扎布因治疗心脑血管病方面取得杰出成就,荣获首届全国“国医大师”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评选的国家级医学大师。苏荣扎布是我区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医生。2011年,在由自治区卫生厅、内蒙古医学院共同举办的“国医大师苏荣扎布行医60周年庆典暨学术经验研讨会”上,苏荣扎布被授予“蒙医药终身成就奖”。

教学、科研、医疗是苏荣扎布事业中的“吉祥三宝”,他靠自己的努力,将蒙医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2012年4月28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成立,医院专门设立了国医大师工作室,苏荣扎布在这里继续着他的蒙医事业。正如他曾经说的那样:“我老了,蒙医学依然年轻。”

2014年8月20日,苏荣扎布离世,享年86岁。

蒙医药之都官方微信公众号
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蒙医药之都官方小程序
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官方小程序
蒙医药之都快手官方账号
使用快手扫描二维码,关注@展会
蒙医药之都抖音官方账号
使用最新版抖音扫码,关注@展会
蒙医药之都官方微信订阅号
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官方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