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蒙医整骨创始人娜仁·阿柏 娜仁·阿柏 2020-10-22 10:16:47

十五世纪,阿拉坦汗称雄草原,他将喇嘛教引入蒙古。喇嘛教自从来到蒙古草原后,不断排挤蒙古的原始宗教博教(萨满教)。在清朝用喇嘛教柔训蒙古,采取大力扶持喇嘛教的政策下,喇嘛教对博教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打压,甚或赶尽杀绝。


微信图片_20201022101501.jpg


博教是蒙古人的原始宗教,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博教首领与大可汗并列,可与大汗平分秋色,足见博教在蒙古人中地位的尊贵。之所以尊贵,是因为博教不仅是宗教信仰,博教还充当着治病救人的角色,是融宗教礼仪、占卜、治病于一身,是人民大众不可离开的生活指南。

科尔沁整骨流派的创始人娜仁·阿柏就是位渥都干(女性博的专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她出生在鄂尔多斯一个富裕的家庭,她的爷爷就是当地有名的博。娜仁·阿柏出生时家人见她掌心有一大红痣,形同红日,便给她取名娜仁(蒙古语太阳)。

娜仁从小跟着爷爷学习博术,由于天赋聪颖,领会极快,爷爷见她已经掌握了他的全部本领,在她10岁时送到贺兰山拜隐居修行的名博好必达来学艺。几年时间内,娜仁学得一身本领,占卜还是治病,都能独立完成。当她回到鄂尔多斯的家乡时,正值喇嘛教借助世俗权贵对博教大肆迫害之际,做为一名渥都干,无处藏身,于是离开家乡,来到博教仍在盛行的科尔沁。 

娜仁到科尔沁大地哲里木盟后,给当地百姓治病,治愈无数骨伤患者,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当地百姓为了尊重太太,就尊称她阿柏。阿柏是蒙古语,是蒙古人对尊贵的夫人才有的称呼,意即太太。娜仁·阿柏的名字从此流传开来。

包教授称娜仁·阿柏叫“包木拉太太”。蒙古人有个习俗,讳语祖上和长辈的名字,从而诸多古代蒙古人的名字意思尽失,如成吉思汗、忽必烈等,现在全然不知其意了。做为娜仁·阿柏的曾孙,包金山用娜仁阿柏墓的尊称包木拉称呼她的曾祖母。

蒙古人盛行土葬后,尊贵的人死去都要建墓,因娜仁·阿柏的坟茔在当地建得相当尊贵,人们称娜仁·阿柏的墓为包木拉,为了讳语曾祖母的名字,包金山的族人都称包木拉太太,连邻近村民都这么称呼娜仁·阿柏的名字。 

娜仁·阿柏来到哲里木盟,当时的盟长是图升业图亲王诺尔布仁沁。诺尔布仁沁是科尔沁右翼中旗的札萨克,之前九任盟长均出自科尔沁左翼系,他是科尔沁右翼系出任的第一任盟长,所以对盟长一职格外珍惜。也因此对朝廷百依百顺,对朝廷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予以贯彻执行。

诺王听闻博教人物娜仁·阿柏渥都干技高胆大,在哲盟地区影响越来越大,为了贯彻朝廷抑博教而扬喇嘛教的政策,决计用过刀山、薪火烤等九道关考验博教的名义,对哲盟地区全部博予以铲除。诺王通知召集了哲盟境内的三百多名博和渥都干,要求博教师傅中,如果有一人在九把尖刀上滚九个来回,能忍受薪火烧烤等九道大关,即可赦免全部博和渥都干。 

娜仁·阿柏渥都干和科左中旗的呼日勒博二人勇担重任,用自己的法术和技艺,度过了极为残忍的九道难关。诺王眼见为实,口服心服,对博教由衷地产生了敬畏之心,允许博教在哲里木盟境内生存发展。 

纵览蒙古地区,原为全民崇信的博教,最后只在哲里木盟(指清时哲里木盟共十旗)大地上生存繁衍下来。这与哲盟王公贵族以及平民百姓崇信不无干系,同时与博的技艺和治病救人的手段,深受民众信服不无关系。因之,哲盟地区的蒙古民众祈福时,常常把博教崇信的长生天和喇嘛教信奉的佛合为一体,敬重“宝日很腾格里”即“佛天”,将二者混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一种信仰方式。

娜仁·阿柏就这样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她在科左后旗行医期间,嫁给了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尔王后裔阿嘎洲台吉腾格力克,在科左后旗的哈布特盖村居住行医。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小的哈布特盖村由于来了一位神仙媳妇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村庄,为治病、为接生、为治骨、为驱邪,人们四面八方来到娜仁·阿柏处求医问药。娜仁阿柏用其毕生的医术和功力,给求医者驱除各种病患,留下了很多神奇的故事。

“包木拉太太有很多传奇故事,村屯人和长辈们都传为佳话。”讲到娜仁·阿柏的传奇故事,包金山教授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据上一辈人讲,包木拉太太救过一条大蟒蛇,从蟒蛇洞里得到两个宝石,称为蛇蛋花宝石,用在骨折按摩中,效果极为奇特。”

包大夫一边说着一边从抽屉里拿出两个形如蛋卵的两个光滑圆润的石头,这是他给患者按摩时用的,也是他的曾祖母传下来的宝贝。笔者将两个宝石拿在手里,在手臂上按摩滚动,感觉冰凉剔透,温润沁体,确实是件极好的按摩器具。

包大夫继续讲道:“包木拉太太还能与动物交流,能听懂牛马羊等家畜的语言。”据说村里有一家养有一匹铁青马,脾气暴躁,无人能驯服。娜仁·阿柏走进围栏内,看着马的眼睛径直走了过去,马居然没有躲跑,当她举起手在马面上轻轻地抚摸几下,马便乖乖的低下了头,任她放上马鞍骑在背上驰骋,使马主和在场人无不惊讶万分。

在草原上,驯马是件既危险又有难度的工作,对一些烈性马,常常求助有经验的驯马师来调教。而娜仁阿柏做为女人,将无人敢驯服的烈马调教得服服帖帖,无异是通马语的渥都干才能做得来的事。博教认为万物皆有灵,从当代科学发展解释,马这样的动物应该是有智慧有思维的,从这点看博和渥都干能与动物交流,并不荒唐和不可能。

娜仁·阿柏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有一次,娜仁·阿柏遇到出殡的人群,看见简陋的棺材里滴出新鲜的血液。赶紧叫灵车停下,打听到是孕妇难产死亡,叫人把棺材打开,发现还有微弱的心跳。于是让死者家人把“死尸”抬出棺材,从包中拿出铜针烧红,针炙死者穴位,并按压胸部,那个“女尸”居然活了过来,并在太太的帮助下产下婴儿。这个孩子起名敖力召,意思是意外收获。

包大夫说:“记得我小时候,敖力召的后人,每年春节都来我家拜年,表达他们家族对包木拉太太的感激之情。”

蒙古人的殡葬有很多种,草原深处还留存着古老的天葬、树葬,还有一些地区施行火葬,而东部哲盟地区开始土葬的多。蒙古人有个习惯,人死后马上就入敛出殡,忌讳隔天或存放尸体数日再下葬。由于草草下葬,有可能把这种假死现象的人当成真死而埋掉。遇到娜仁·阿柏的这位妇女,意外地捡了一条命,她才是真正的“敖力召”。

关于娜仁·阿柏治骨的传奇故事流传很多。当年阜新蒙古贞葛根庙的四世活佛骨折,久治不愈,无奈请娜仁阿柏治疗,不久痊愈。活佛感念之余,佩服有加,也改变了活佛对博教的偏见。“包木拉太太为主的博教人物,能够躲过喇嘛教的迫害,据说与这位四世活佛为博教向朝廷说情有关呢。”包大夫说。

据说在顺治和康熙年间,清朝挖柳条边墙再二连三地蚕食蒙古人土地,时为科左中旗札萨克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便统领嫩科尔沁部(后来成为哲里木盟十旗)联合后来成为锡林郭勒、卓索图、昭乌达等盟的各部蒙古旗,起兵进攻清朝。

蒙古贞葛根庙是东蒙古最大的喇嘛庙,住持活佛与满珠习礼平素关系融洽、感情甚厚。清廷便派遣葛根庙活佛斡旋,蒙古联军提出一系列条件后罢兵。因此葛根庙活佛备受朝廷恩宠,在众多喇嘛教宗中地位显赫。其后葛根庙历代活佛长期在北京和东蒙古之间传递消息,成为朝廷的代言人。而清朝的建国元勋满珠习礼死后,清廷就此定罪追责掘其坟墓,尸骨上钉上镣铐,以示惩戒。

娜仁·阿柏的治骨医术,拯救了活佛的命,更是拯救了濒临灭绝的博教。博教在宗教斗争中逐渐成熟,改变了过去参政议政的态度,只在民间发展传播,从而继续延续了下来。包大夫说:“据上辈人讲,朝廷赏赐包木拉太太玉石腰带、七星宝剑,都是葛根庙四世活佛在朝廷为包木拉太太说好话的结果呢。”

大夫、医生,在蒙古语中叫额木齐,蒙古语的字根是额木,即药的意思,而加上“齐”,便专指从事一种工种的人,额木齐就是药者的意思。从此可以管见蒙古大夫的起源,应该是使用药物的人,看来用药治疗是蒙古人自古就有的医疗行为。蒙药用动植物、矿石、金属等多种成份为制作原料,药效生猛,能治愈疑难杂症而闻名。如今,蒙药以其奇特的疗效,赢得广大患者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问到蒙医整骨的用药问题,包大夫说:“我们家族祖传下来有两种药,一为旭日图乌日勒,一为敖民乌日勒,两药并用,相辅相承,加快骨折愈合,且损伤的神经能够快速恢复。这两种药都是包木拉太太传下来的仙丹啊。”

包大夫在多年的医疗工作中,不计个人得失和私利,将祖传治骨良方旭日图乌日勒和敖民乌日勒的方子无偿地拿出来,用于医院的治疗事业。经过临床科学实验,药效超过国内其他任何治骨药方。这两种治骨良药经过包氏家族几代人的研究探索,日臻完善,现在已经注册了专利,等待进一步的研发,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光绪元年(1875年),娜仁·阿柏在哈布特盖村的家中去逝,享年85岁。生前,她教诲她的孩子们说:“将来,天上的星星会洒满人间、铁蛇绕着地球转、金鹰满天飞、千里之外的人相互说话、穿乌拉鞋(指贫民)的人平富贵。”生活在草原深处的渥都干,预言了将来的电灯电话和飞机火车的现代化时代,还预言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摘自包金山著《中国蒙医整骨学》

蒙医药之都官方微信公众号
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蒙医药之都官方小程序
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官方小程序
蒙医药之都快手官方账号
使用快手扫描二维码,关注@展会
蒙医药之都抖音官方账号
使用最新版抖音扫码,关注@展会
蒙医药之都官方微信订阅号
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官方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