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草原的民族瑰宝,今日通辽的“金字招牌”。
蒙中医药作为通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
做大做强蒙中医药产业,是推动通辽市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围绕全国大市场搞服务,大力建设“服务通辽”。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的战略机遇,深入研究通辽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加快培育蒙中医药产业集群等特色产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如今,百亿级规模的蒙中医药产业集群,正搭乘着新时代的快车,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迎来了加速壮大、强势崛起的契机!
民族瑰宝擦亮通辽品牌
蒙医蒙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瑰宝。蒙医药文化厚植于通辽这片沃土,源远流长,并在这里得到了系统的接续传承。
作为传统蒙中药重要发祥地,通辽市具有发展蒙中药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辽地区最早的医学记载就是蒙医,蒙医整骨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蒙医药文化之乡”……
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通辽蒙医药逐渐具备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与理论、方法体系,传统验方、经典方、秘方、协定方和科研方层出不穷,收藏了自11世纪以来的蒙医药文献 388 部、536 册,汇集了历代专家学者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治经验。
通辽市蒙医药发展史可谓“星光璀璨”,涌现出了十九世纪杰出的蒙医药学家、“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之一的占布拉道尔吉等世界闻名的大家。内蒙古蒙医学院(通辽)院长、蒙医内科学教授苏荣扎布是首届蒙医国医大师,国医大师包金山是蒙医整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蒙医整骨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通辽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把“培育通辽品牌、打造品牌通辽”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如今,作为天生“蒙字标”、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蒙医药这一民族瑰宝正成为通辽的亮丽名片、金字招牌。
从40多年前全国唯一的蒙医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在通辽成立,到2016年通辽市喜获“中国蒙医药之都”称号,再到2019年备受瞩目的第三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国际中蒙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在通辽市开幕。如今的通辽,不仅是蒙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更成为推动蒙医药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广阔平台,带动蒙医药品牌加速崛起。
目前,通辽市已是国内最大的蒙药生产基地、蒙药材种植基地、蒙药贴生产基地。全国50%以上的蒙药成药产自通辽,“全国蒙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国家蒙医药学传承和发展中心”等称号纷纷花落通辽。
通辽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指出,要跳出通辽看通辽,紧盯市场抓产业、立足优势搞服务,在对接大市场、融入大循环中做强优势产业、提升发展质量。
近年来,人们对蒙中医药服务无论是量和质都产生了“井喷式”的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日益明显;蒙中医药服务正由主要提供医疗服务向提供融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全链条服务方向发展;以蒙中医医院为主导的医疗服务正向多层次健康保健产品方向发展,蒙医中医养生产品、保健理疗设备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
这其中释放的积极“信号”,正是通辽市推动百亿级蒙中医药产业集群壮大崛起的最大契机。
今年5月20日,在奈曼旗政府国安农场召开了国家农业农村及新型城镇化领域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动员大会,标志着通辽市国家级蒙中药材5000亩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填补了通辽市乃至自治区规模化种植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推广基地建设的不足,对通辽市高品质蒙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辽市蒙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9年全市蒙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6万亩。按照全市百万亩蒙中药材基地建设的要求,通辽市以奈曼旗、科左中旗、扎鲁特旗、科左后旗等蒙中药材主产区为重点,布局全市百万亩蒙中药材基地建设。今年计划完成50万亩。
全市3家蒙药生产企业中,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蒙药生产企业,库伦蒙药有限公司是最早的蒙药生产企业,内蒙古科尔沁药业有限公司是最大蒙药贴生产企业,三家蒙药企业共持有169个蒙药文号,9个剂型,占有全国蒙药市场率50%以上。
全市两家中药生产企业中,康臣药业(内蒙古)有限责任公司主导产品尿毒清颗粒(无糖型)是我国首家研制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唯一国家级纯中药制剂,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仅一个品种的产值就近13亿。内蒙古海天制药有限公司今年4月份开始投产,同时启动蒙中药材种植、加工、医康养全产业链等,完成以沙棘为主的药材种植2万亩,饮片加工厂已选址完成,有望近期开工建设。
通辽市不断提升蒙医药服务水平,所有综合医院、90%以上的苏木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都设有蒙中医科,80%以上的嘎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开展蒙中医药服务。全市以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市蒙医医院、市蒙医整骨医院为龙头、旗县蒙医医院为骨干、苏木镇卫生院为基础、嘎查村卫生室为补充的蒙医四级服务网络初步建立。
从2015年起,通辽市已连续四年承办蒙医药产业博览会,来自蒙古国、俄罗斯、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300余名医药专家、企业代表参加会议,成立了内蒙古蒙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在国际上,诸多蒙医药理论、技术从内蒙古通过留学、学术式会议等方式移植到其他国家。
内蒙古民族大学自2006年以来培养蒙古国本、硕、博士生达200人。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与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于2016年7月在蒙古国合作建立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乌兰巴托分院”。内蒙古科尔沁药业有限公司在蒙古国、美国完成出口产品注册。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指出,“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赢得未来主动权的战略资源。”目前,通辽市共有蒙医药专业技术人才1357人(蒙医人才999人,蒙药人才358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2.2%。1357名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中有正高级职称115人、副高级职称176人、中级职称295人、初级及以下职称771人,占比分别为8.5%、13%、21.7%、56.8%。其中有博士学位者23人,硕士学位者110人。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通辽职业学院药品食品系每年为社会培养蒙医药类毕业生400余人。
通辽市立足培育发展新动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化与高等院校合作,组织开展蒙医药技术体系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目前,全市共10所研究机构从事蒙中医药科研工作。其中,内蒙古民族大学蒙药研发实验室是国家民委、教育部蒙医药研发工程重点实验室。今年,内蒙古民族大学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中心食品药品检验所(通辽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还将联合申报国家药监局“蒙药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近五年,通辽市蒙中医药科研机构承担完成的各级科研项目近200项,获国家专利12个,鉴定科技成果1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