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蒙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瑰宝。我市作为全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在发展蒙医药事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蒙医药知识积淀丰厚;蒙医药历史悠久;蒙医药人才相对富集;科研力量较强,生产、医疗单位比较集中;蒙药材资源丰富,培育了比较稳定的市场……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叠加,让我市享有了全国蒙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国家蒙医药学传承和发展的中心、中华蒙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蒙医药之都等称号。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继承和弘扬蒙医药文化、发展蒙医药经济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列为九大产业链之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健康通辽”发展战略,通过上下一心、坚持不懈的精心打造,使蒙医药成为通辽“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我市在打造“全国蒙医药产业发展核心区”上,更具人文优势、地域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蒙医药产业再一次迸发出新的活力,向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
现如今,我市以市级蒙医中医医院为龙头、旗县区蒙医中医医院为骨干、苏木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嘎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蒙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自治区东部蒙药的研发机构、检验机构、医疗机构、蒙药产业、物流配送等主要集中在我市。全区蒙药产学研科技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6个缔约单位中,我市就有8个,涵盖科研、生产、医疗、种植、物流等各领域。
传承发展 促进蒙医药产业发扬光大
蒙医药文化渊源久远。蒙医药在我市得到了系统的接续传承,民族瑰宝广受欢迎。
长期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族,有“马背民族”之称。长期的骑马和露宿,导致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痛等疾病多发,而蒙古族的民间验方对治疗这类疾病颇具功效。这种古老的验方有个美丽的名字——“嘎日迪”。如今,当年的“嘎日迪”被很好地继承和流传下来,成为今天内蒙古科尔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祛痛橡胶膏(嘎日迪-5)。
我市最早的医学记载就是蒙医。明代,在科尔沁游牧的蒙古族同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医、藏医等开始传入通辽地区。蒙医从中吸收了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特点的医疗经验,丰富了蒙医药学的内容。在历史上诞生过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他编纂的《蒙药正典》,被列为蒙医药学的四大经典代表作之一。据地方志记载,17世纪初,原哲里木盟境内大兴庙宇,庙内设有医学塾,成为喇嘛医药(1956年改称为蒙医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诊治疾病场所。1946年,哲里木盟约有蒙医430多名,除少数在寺庙看病外,大多数散在农村牧区流动行医。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下,蒙医药事业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给蒙医药事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蒙医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当代,我市名蒙医辈出,比如国医大师苏荣扎布、包金山,名蒙医宝音达来、白钢、戴额尔德尼、那木吉拉、金玉、查干、王额尔敦等;蒙医药也已形成较完善的蒙医教学、科研、诊疗体系,与西医相比,蒙医药在价格和疗法上具有一定优势。在疗法上,以蒙医整骨术为例,操作易行,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患者免受开刀之苦,具有合并症少、疗程短、愈合快、功能恢复好、花费少等优点。同时,拔罐、火针、放血、震脑术、酸马奶疗法和药浴等都是蒙医学的特色疗法,深受群众欢迎。到目前为止,我市已有三甲医院3所、二甲医院5所。国家级蒙医药重点专科6个、自治区级蒙医重点专科5个、市级蒙医名科15个。所有综合医院90%以上的苏木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都设有蒙中医科,80%以上的嘎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开展蒙中医药服务。蒙药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为保障各族人民群众健康,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策推动 引领蒙医药产业迈进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促进蒙医药事业的发展融入了“一带一路”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我市的蒙医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敢为人先的通辽人民广聚人和,为蒙医药事业蓄势而发。
我市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深入挖掘资源潜力,抢抓中央和自治区政策机遇,把蒙中医药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点之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聚集蒙医药人才,传承蒙医蒙药文化,加快布局蒙中医药全产业链建设,在蒙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蒙中药材种植示范、药材药品交易市场培育、蒙药养生保健产品研发及现代化生物提取、蒙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深入融入“一带一路”,推动蒙医蒙药国际化进程。
我市把蒙药产业作为九大产业链之一,打造以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库伦蒙药厂为龙头的现代蒙药生产企业群,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2013年以来,我市连续出台《蒙医药事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蒙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通辽市蒙中医药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2013年开始,市财政预算每年列支3000万元蒙药发展基金,用于支持蒙药产业发展,并从产业政策、人才培养、蒙医院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倾斜。2016年,通辽市蒙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创投基金和内蒙古恒石生物产业创投基金通过自治区专家评审。基金设立后,国家和自治区对通辽市生物制造和蒙药及生物医药这两项产业领域的参股投资将达到1.33亿元,吸纳社会资本2.37亿元。加快蒙药研发和信息化建设,在生产流程、技术改造和蒙药品种再注册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成立了内蒙古蒙药工程研究院,加快新药开发技术成果向蒙药生产企业转移。同时,我市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庭院经济、扶贫开发和科尔沁沙地治理,以“草药结合、有序开采”为原则,采取“公司+合作社+专家+农户”的模式,实行集约化连片轮种、有序开采,培植半野生、有机蒙药材,开发区域化、多样化绿色蒙药材种植基地。2018年全市蒙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7.71万亩,比2017年增长50%。
我市蒙药有着广阔的市场。库伦旗蒙药厂的珍宝丸、扎冲十三味丸、回生第一丹胶囊、明目二十五味丸、升阳十一味丸等蒙药畅销全国各地。“蒙王”系列产品继续做大做强,保利尔胶囊已成为年销量过亿的名牌产品。20个品种的蒙药产品在同仁堂全国零售和医疗网点上架销售。
2015年以来,我市每年举办一届国际蒙医药产业博览会,推进蒙医药国际化进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全方位展示了蒙医药科技成果和研发产品,来自俄罗斯、蒙古国、韩国、美国、奥地利、日本、朝鲜、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医药专家、企业代表参会,进一步扩大了蒙医药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蒙医药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