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蒙医药发展历程
17世纪初,原哲里木盟境内大兴庙宇,庙内设有医学塾,成为喇嘛医药(1956年改称为蒙医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诊治疾病场所。
1946年,哲里木盟就有蒙医430多名,除少数在寺庙看病外,大多数散在农村牧区流动行医。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后,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下,蒙医药事业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蒙医药也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蒙医医疗、教学、科研体系。
1987年,通辽市成立了世界唯一的蒙医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
2000年,成立了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
2012年,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国家特殊需求蒙药学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通过,这是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蒙医药学博士点。
从2013年开始,通辽市连续三年出台《蒙医药事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蒙医药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通辽市蒙中医药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蒙医、蒙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2014年开始,通辽市财政预算每年列支3000万元蒙药发展基金,用于支持蒙药产业发展,并从产业政策、人才培养、蒙医院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倾斜。
2016年12月30日,“中国蒙医药之都”命名(授牌)仪式在通辽市举行,通辽市正式被命名为“中国蒙医药之都”。
2016年,通辽市明确提出要在“十三五”时期基本建成有色金属、清洁能源、玉米生物科技、绿色农畜产品、蒙医蒙药和自驾旅游体验六大基地。为尽快将通辽建成蒙医蒙药基地,通辽市按照打造“北疆生态蒙中药材产业基地”的长远目标,大力推进蒙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2016年,全市蒙中药材种植基地6万亩。
2017年,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通辽市2017年蒙医药发展行动计划》,中共通辽市委员会、通辽市人民政府印发《通辽市关于落实“五个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通辽市贯彻落实“五个结合”打造全产业链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现代蒙医药产业作为九大产业链之一,坚持药食同源、医康养一体,“政产学研用媒”多维打造现代蒙医药全产业链,建设全国蒙医药发展的核心区和示范区,提高“中国蒙医药之都”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工作目标。成立通辽市现代蒙医药产业专项推进组,设立现代蒙医药产业专项推进组办公室,大力推进蒙医药产业发展。
2018年,通辽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的“五个结合”重要要求,把蒙医药作为弘扬民族文化、厚植发展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坚持药食同源、康养一体,“政产学研用媒”多维打造现代蒙医药全产业链,出台《通辽市2018-2020年现代蒙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通辽市2018年现代蒙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通辽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加快推动蒙医药高质量发展。通辽市蒙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特色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活力和发展潜力日趋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