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拥有154万蒙古族人口,处处打着蒙医药事业发展的烙印:国内最大的蒙药生产基地、蒙药材种植基地、国内最早成立的蒙药厂、全国最大的蒙药贴生产基地、最早成立全世界唯一的蒙医学院、全世界第一个蒙医药学博士点。2008年,蒙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医药发展至今,结出了怎样的果实?当地如何通过打造蒙医药产业链带动经济的发展?记者来到“中国蒙医药之都”通辽市进行蹲点采访。
将蒙药材精选后置入器皿中充分浸泡,取出,放入机器中蒸煮、干燥、切制、炮制……种植基地采集而来的原生药材流转成为蒙药房里可供出售的胶囊、药丸,会经历哪些有趣的故事?
我们探寻的第一站就是通辽市奈曼旗最早从事人工种植本草药材种植基地,驱车行驶在奈曼旗沙日浩来镇蒙中药材种植基地,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地,工工整整,大部分已经耕种完毕。奈曼旗本草药材种植基地种植面积2000多亩,有50多种药材。走进这里,我们看到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正在种植“防风”。防风可以祛风湿止痛,与其他药物配合治疗风湿痹痛等疾病。
奈曼旗本草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国安告诉我们,防风是他们种植的重点品种之一。防风,合作社的产能是2吨。也就是说,4000斤防风产1000斤干品。切片的话就是400公斤。400公斤的概念就是咱们产地初加工的话。每亩地效益能达到8000块钱。
奈曼旗沙地面积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62%。以前,大部分种植玉米,产量低效益差。近几年,经过市场分析和调研,奈曼旗将目光瞄准了蒙中药材产业。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加之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发展药材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奈曼旗本草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有社员461户,其中贫困户有303户。
任贵芬,今年51岁,她是十几位工人的“领工”。别看她是一名妇女,但是干起活儿来一点儿不逊于男人。一边干活儿,一边笑盈盈地和记者聊着种植防风的流程。
本草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国安说,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农户种植的药材将通过合作社全部卖给药厂。农民收益高了,自然就有了种植积极性。作为一味常见的药材,是怎么从田间的“树根须”变成药房出售的蒙药?一味蒙药需要经历哪几道加工工序?又要耗费掉多少的时间和人工?我们探寻的第二站是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他的前身是1988年兴建的内蒙古蒙药制药厂,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蒙药生产基地.
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各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高速运转。公司行政总监王春志告诉记者,目前,企业集蒙中医药种植、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有“蒙王”牌蒙药和中成药品种243个。
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年产蒙(中)成药1000吨,多个产品为全国独家生产。主要蒙成药有珍宝丸、红花清肝十三味丸、保利尔胶囊、扎冲十三味丸等。目前,已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包晶晶是内蒙古蒙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监,是个十足的“蒙药迷”,和蒙药打交道已经有些年头了。她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2013年负责起了厂里的整个质量监管。我们跟随她进入了蒙药生产加工的各个车间来探寻蒙药的生产奥秘。
随后,我们经过厂区外围来到了炮制车间,这里有四十多位工人。
在蒙药的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炮制的过程。比如说,火候、温度、焖制的时间都需要恰到好处,这些要依靠多年的工作经验才能完成。
接着我们来到锻造磁石的炮制三室。
炮制、挑拣、配药、检验……看似简单的制作工序一天经常要做上8个多小时。王师傅是炮制车间的工人,他的工作是对珍珠进行炮制前的加工。
包晶晶说,工人们一次性可以处理珍珠100-200公斤。如果以100公斤来算的话,珍宝丸里面需要的珍珠原料是28公斤。
在粉碎车间,记者们看到了一个大型的粉碎机器正在运转。包晶晶说,全年生产的药品都是用这个机器粉碎出来的。粉碎混合之后,再拿到下一个工序。
经过了前处理车间所有流程后,就进入了制剂车间,处理过的药粉通过制剂车间,有的直接装袋,有的打成丸,有的装成板儿,有的装成瓶。以前,这些工作基本都是手工完成,现在有一部分已经开始使用机械制丸。即便如此,每天这个车间也会有100多位工人忙碌着。
下午5点多了,又有一批药材经过炮制、调配、包装准备离厂出售。大货车发车起鸣,搭载着这些成药一路向前,将它们各自送进药房和患者的手里。
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的门诊大厅里,记者看到,各个挂号窗口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看病就医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牧区。对于蒙医药,他们有着同样的认知度。
据统计,通辽市蒙医药已形成15个行系,300多个品种,1500吨的年加工能力。到2020年,全市蒙药产能达到6000吨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医药产值达到100亿元,修正药业蒙医药产业链项目、天奈药业等项目陆续开工……一家又一家蒙药生产企业在通辽大地上不断积聚,把一味味蒙药材送进寻常百姓家,也创造出了年逾百亿元的产值,推动着通辽市蒙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